当前位置: 首页 > 政务公开 > 政府办公室文件
索引号: 014309260/2013-00090 信息分类: 政府办公室文件, 市场监管、安全生产监管,质量监管,意见
发布机构: 灌南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文日期: 2013-05-13
文号: 灌政发〔2013〕18号 关键字:
内容概述:

县政府关于推进质量强县建设的意见

浏览次数:  字体:[ ]
各乡镇人民政府,各园区管委会,县政府各部门、各直属单位,驻灌部省市属单位:
为贯彻落实《市政府关于推进质量强市建设的意见》(连政发〔2012〕106号)精神,进一步加强全县质量工作,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,提升质量总体水平,经县政府第3次常务会议研究同意,现就推进质量强县建设提出如下意见
一、指导思想
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,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主线,严格质量监管,规范市场秩序,优化发展环境,不断夯实质量基础,努力提升我县产品质量、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,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。
二、主要目标
到2020年,培育一批拥有国内、省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和产业集群,建成食品质量安全和重点产品质量检测体系,质量整体状况在全省保持较高水平,质量发展成果惠及全县人民。
(一)产品质量目标。到2020年,产品质量保障体系更加完善,质量创新能力和自主品牌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,品种、质量和效益显著改善,较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质量需求
到2015年,产品质量发展的具体目标:
——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水平稳定提高。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6%以上;农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达到35%;无公害农产品、绿色食品、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占耕地比重达85%以上,重点食品质量安全状况保持稳定良好。
——制造业产品质量水平显著提升。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稳定在90%以上;省级和市级监督抽查合格率稳定在93%以上(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),主要工业产品采标率达到95%以上。
——新兴产业发展能力大幅提升。申报一批地方标准,参与制定一批国家标准,采用一批国际标准;主要产品质量处于国内先进水平;重点发展新材料、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和项目;新兴产业领域骨干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2%;新兴产业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占全县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的比重,力争达到全省平均水平。建成省级以上研发机构10家,建成企业博士后工作站1家。
——培育自主创新产品和国内知名品牌。国内驰名商标总数达到2件,省著名商标总数达到10件,市知名商标总数达到40件;省名牌产品达到6个,有效期内市名牌产品达到25个。每年新增“三品”品牌20个以上,总数达260个以上,创成国家级名牌农产品1个、省级名牌农产品2个。
(二)工程质量目标。到2020年,工程质量水平全面提升,重点工程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,人民群众对工程质量满意度显著提高。
到2015年,工程质量发展的具体目标:
——工程质量水平显著提升。大中型工程项目施工许可证发放率、一次验收合格率、竣工验收备案率均达到100%;其它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98%以上。新争创省优质工程“扬子杯”奖3项,市优质工程“玉女峰杯”奖10项。建设工程质量投诉率逐年下降。
——工程质量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。在建筑、交通基础设施、清洁能源和新能源等重要工程领域拥有一批核心技术,节能、环保、安全、信息技术含量显著增加;建筑工程节能效率和工业化建造比重不断提高;绿色建筑发展迅速,住宅性能改善明显。
(三)服务质量目标。到2020年,服务质量实现标准化、规范化和品牌化,服务质量水平显著提升,骨干服务企业和重点服务项目的服务质量达到省内先进水平,服务业品牌价值和效益大幅提升。
到2015年,服务业质量发展的具体目标:
——生产性服务业质量全面提升。在金融服务、现代物流、交通运输等领域,完善服务标准体系,实施服务质量标准化;重点提升检验检测等专业服务质量,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;培育一批影响力较大、质量竞争力较强的服务企业;顾客满意度达到80以上。重点打造园区物流业、金融和商务服务业。
——生活性服务业质量显著改善。批发、零售等领域质量标准达到省内先进水平,标准覆盖率大幅提升,建成一批省、市级服务标准化示范区;培育一批凝聚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的服务品牌与精品项目,运作好“二郎神”、“海西古国”、“魔术之乡”、“硕项湖”等旅游品牌,打造良好旅游形象,基本形成专业化、品牌化、网络化经营模式。培育市服务业名牌企业1家,顾客满意度达到80以上。
三、主要工作
(一)强化企业主体责任
1.严格企业质量主体责任。企业应建立质量安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,明确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对质量安全负首要责任、质量主管人员对质量安全负直接责任。严格执行重大质量事故报告及应急处理制度,完善产品质量追溯体系,履行质量担保责任及缺陷产品召回等法定义务,依法承担质量损害赔偿责任。
2.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。企业要健全质量管理体系,强化质量管理,按标准组织生产经营、质量控制、质量检验和计量检测。运用现代质量管理理念,广泛开展质量改进、攻关、比对、风险分析、成本控制、管理小组等活动。发挥优势企业对中小企业的带动提升作用,树立质量管理标杆,不断提升质量管理水平。
3.加快企业质量技术创新。把技术创新作为企业提高产品质量的抓手,切实加大技术创新投入,加快科技成果转化,注重创新成果的标准化和专利化。积极应用新技术、新工艺、新材料,改善品种质量,提升产品档次和服务水平,研究开发具有核心竞争力、高附加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产品和服务。
(二)夯实质量工作基础
1.深入开展质量强业活动。发挥县质监主管部门和相关行业协会作用,以管理创新和技术进步为动力,以提高产品研发能力和自主品牌建设为方向,以行业质量规划、标准建设、质量攻关和行业自律为手段,深入开展质量强业活动。重点做好金属加工、化工化学、装备制造、酿酒食品等重点行业的培育、扶持。
2.不断加强技术基础工作。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标准、计量保障和认证认可体系,引导企业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,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制订实施具有市场竞争力、高于国家标准的企业标准,加强计量检测能力建设,开展能源管理、节能产品和低碳排放等认证工作。
3.加快推进技术平台建设。以各类产品检验检测中心、重点实验室等为主体,优化资源配置,推进检验检测机构资源整合,在高新技术、新兴产业、节能减排等重点领域,新建一批高水平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。加强检验检测机构监管,规范检验检测行为,不断提高检验检测能力和科研水平。
4.大力实施质量提升工程。加强教育培训,提升全民质量素养;依靠技术进步、管理创新和标准完善,提升可靠性水平;健全服务标准体系和服务质量测评体系,促进服务市场标准化、规范化;在重要产业开展质量对比提升活动,使优势企业的质量向国内外先进水平迈进;推进清洁生产模式,提升技术产业化和标准化水平,有效控制污染物产生和排放。
(三)强化质量安全监管
1.完善质量安全监管制度。落实巡查、监督抽查、执法检查等监管措施,加大重点环节、领域监管力度。强化质量安全预警及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体系建设,建立和完善质量问题追溯、责任追究、安全风险预测评估等制度,提高处置重大质量安全事故的能力。
2.依法打击质量违法行为。开展重点产品、工程、行业、地区和市场质量执法,严厉查办制假售假大案要案,严厉打击危害公共安全、人身健康以及生命财产安全等质量违法行为。建立健全处置重大质量违法突发案件快速反应机制和执法联动机制,加强质量问题集中整治。做好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有效衔接。
3.建立健全质量诚信体系。加强质量法制普法教育、诚信道德教育,增强企业质量信用意识。建立和完善质量信用评价制度,到2015年底形成覆盖全县的工业企业质量诚信体系。强化舆论监督和行业自律,构建质量信用信息交流平台,依法公开质量信息、违法案件以及处理结果,推动信息资源的互通与共享。
(四)完善质量发展机制
1.健全质量评价考核机制。把质量强县各项目标任务逐项分解到各乡镇、各园区和县各相关部门,并纳入县政府年度目标考核与兑现。严格质量事故调查和责任追究,加大警示问责和督导整改力度,严肃查处质量事故涉及的渎职腐败行为。
2.强化质量准入退出机制。对高污染、高耗能、高排放、资源浪费以及涉及人身健康、财产安全的产品,严格生产许可管理和强制性产品认证监管,严格准入条件,提高市场准入门槛。对不满足准入条件、无法保证质量安全和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企业,依法强制退出。对存在严重违法行为的,坚决依法取缔。
3.不断创新质量奖励机制。建立健全质量奖励制度,设立灌南县质量奖,表彰奖励品牌创建、质量管理成绩显著的组织和个人,树立先进典型。对拥有发明专利和主导起草国家标准的企业,优先上报认定市名牌产品和市知名商标,优先推荐省名牌产品和省著名商标。
四、保障措施
(一)加强组织领导。各乡镇、各园区要进一步落实质量责任制,建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制,把质量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,采取切实有效措施,大力推进质量强县、质量强乡(镇)建设。县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,密切配合,形成工作合力。
(二)加大政策扶持力度。各乡镇、各园区及各有关部门要围绕建设质量强县,建立健全相关产业、环境、科技、金融、财税、人才培养等政策措施。加大政策扶持力度,落实相关优惠政策,引导企业加大对技术标准、质量改进、品牌培育等方面的投入。鼓励银行、保险和担保机构加大对品牌产品生产企业的扶持力度。
(三)强化宣传教育。发挥各类媒体作用,广泛宣传质量强县活动,普及质量知识。深入开展质量月、3·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、世界知识产权日、世界环境保护日等活动,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质量意识,提高质量强县建设的社会参与度。